当前位置:化州橘红的功效与作用国学红楼梦中两宴大观园时,刘姥姥是真的不认识黄杨木的杯子吗?
红楼梦中两宴大观园时,刘姥姥是真的不认识黄杨木的杯子吗?
2022-12-18

刘姥姥是《红楼梦》中的一个乡下老太太,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贾母两宴大观园,在藕香榭设宴款待刘姥姥。席上众人作酒令娱乐,曹雪芹在每人的酒令背后都埋伏和设计了大量伏笔。众人都想听刘姥姥如何做酒令,除了湘云、宝钗和黛玉,其他人都直接故意说错略过,很快轮到了刘姥姥。

刘姥姥的酒令非常有意思,又是毛毛虫,又是萝卜又是蒜,还有大倭瓜。乍闻令人喷饭,细思却饱含深意,前文已经解读不多赘述。

说完了酒令,原文留下一个有意思的尾巴。“刘姥姥两只手比着,说道:“花儿落了结个大倭瓜。”众人大笑起来。只听外面乱嚷……”

第四十回到此结束,也不知道外面乱嚷什么,可到了第四十一回,情节并没有接续上,直接略过“乱嚷”成了一桩公案。不提。

这边刘姥姥跟着贾府众人一两天,胆子越来越大,也更放松。她掂量着手里的酒杯,开玩笑说担心失手摔坏了。结果引出王熙凤和鸳鸯又一次整她的情节,拿出一整套黄杨木根雕刻的大套杯,让刘姥姥又闹出了笑话。

(第四十一回)鸳鸯果命人取来。刘姥姥一看,又惊又喜:惊的是一连十个挨次大小分下来,那大的足似个小盆子,第十个极小的还有手里的杯子两个大;喜的是雕镂奇绝,一色山水树木人物,并有草字以及图印……刘姥姥一面说,一面细细端详了半日,道:“你们这样人家断没有那贱东西,那容易得的木头,你们也不收着了。我掂着这杯体重,断乎不是杨木,这一定是黄松做的。”众人听了,哄堂大笑起来。

刘姥姥放开心胸也挥洒自如,她知道鸳鸯拿出来一整套杯子是搞笑,也配合做出搞怪言语逗贾母开心。

不过,曹雪芹长篇大套介绍黄杨木杯子,要说没有伏笔深意也不可能。那么,刘姥姥“不认识”黄杨木背后,作者在伏笔什么呢?可能要开发脑洞多想想了。

黄杨木被刘姥姥说成黄松。她是故意装假还是真不认识?

就事论事,刘姥姥虽然一辈子长在农村,但野外生长的树和雕饰好的艺术品有很大差距,刘姥姥认错也是有的。

杯子是黄杨木根雕成,与黄松的纹理和木质甚至气味都有很大的差距。尤其黄松油性大,农村人常用之于作引火之物。松香浓郁不太适合做酒器、茶器。刘姥姥故意的可能更大。

刘姥姥故意说错,于她是逗贾家上下开心,于曹雪芹却是又一次重要伏笔。关键就在这黄杨和黄松两样木头上。

首先,黄通“皇”,代表贾家的贵族身份。

贾家与朝廷各部百官的最本质区别是他们与皇家一样,拥有贵族的身份和特权。

论功劳,贾家是功勋贵胄。

论亲缘,贾家是皇亲国戚。

其次,黄松与黄杨不同。

黄松性坚,纹路美观,坚硬,不易腐朽,多成才,是建筑栋梁。

黄杨性弱,矮小多杈不成材料,多做“不实用”的盆景或者观赏装饰,实木用作木梳、雕刻或者镶嵌材料。

贾家百年富贵来自皇权的恩赏,一如黄松一般“贵气”,只是黄杨一般“无用”。

名不副实的贾家成也皇权,败也皇权,“伴君如伴虎”被皇帝抄家,“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由贵到贱,将黄松活成了黄杨。

理解“黄杨”与“黄松”,要记得“金鸳鸯三宣牙牌令”里众人酒令的伏笔。曹雪芹虽然给了每个人不同的命题。但中心不变的,还是影射贾家的兴亡。黄松和黄杨依旧是伏笔的延伸。

曹雪芹借黄杨和黄松交代贾家的贵贱,全在皇帝的一念之间。荣华富贵、兴亡反复决定权在皇帝,也在他们自己是否努力。

可笑贾家堪不破,自以为手里有权,背后有军队,能够与皇帝争弛一番博取最大利益。殊不知皇帝不给他们机会,直接就让他们灰飞烟灭。

刘姥姥认为贾家没有贱木头黄杨,应该是好木头黄松,是她眼中贾家的富贵相。真正的贾家早都金玉其外,败絮其内,腐朽到了里子。就是那“贱木头”黄杨。

作者给贾家开出的药方,是当“黄杨”无用必死,做栋梁之材的黄松不会灭亡。奈何贾家选了不成才的黄杨,将“根儿”都挖出来做成了摆设。

松,代表长寿和不朽。

杨,代表修饰和不堪大用。

曹雪芹笔下没有闲言碎语。说的都是贾家的实际情况,细思就明白深意。可惜作者借刘姥姥之口说出的真相,从贾母到贾家上下都被一叶障目,蒙在鼓里。正是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当然,既然说到吃喝,一定要提饮食。这才是贾家富贵的展现,也是曹雪芹少有不附带隐笔的描写,比方“茄鲞”,就是贾家富贵精致生活的缩影。

(第四十一回)刘姥姥细嚼了半日,笑道:“虽有一点茄子香,只是还不像是茄子。告诉我是个什么法子弄的,我也弄着吃去。”凤姐儿笑道:“这也不难。你把才下来的茄子把皮籤了,只要净肉,切成碎钉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脯子肉并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腐干、各色干果子,都切成钉子,拿鸡汤煨干,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严,要吃时拿出来,用炒的鸡瓜一拌就是。”刘姥姥听了,摇头吐舌说道:“我的佛祖!倒得十来只鸡来配他,怪道这个味儿!”

刘姥姥吃茄鲞,半天没吃出来茄子味,还是王熙凤再夹给她慢慢的品尝才吃出来。这个情节熟悉不?像不像“猪八戒吃人参果?

读书的乐趣就在于一层层剖开作者的小心机,得到应有的快乐。很多情节可能真是作者随便一写,但也不妨碍读书人做一定的联想。举一反三本就是自我思想对本位思想的超越。

闲言少叙,说回茄鲞,曹雪芹写得非常细致,做法、配料被王熙凤娓娓道来,按图索骥就能做出一盘“茄鲞”。但茄鲞体现的是贾家深厚的饮食文化底蕴。

古代富贵人家除了社会地位、门风家规、子弟成才之外,最值得炫耀的就是“席酒”两样。戏是明清两代的文化娱乐,“养戏”如梨香院的小戏子,投入大,周期长,却影响巨大。那时候谁家的戏班出彩,会令达官显贵趋之若鹜,是重要的社交媒介。

饮食同样是一个家族底蕴的体现,传承比之戏曲更早。尤其宋代,关于优秀厨娘的记载更是神乎其神,厨艺叹为观止。

贾家这种贵族人家酒宴既是里子,也是面子。不但厨子细分很多种类,饮食更形成自家风格。“家宴”的传承,曾经盛行几百年,且超越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标准,达到文化的程度。

茄鲞被拿出来单独说,毫无疑问是贾家拿得出手的独门菜肴。看似烹饪不复杂,做好了才见功夫。而且一个茄子就如此繁复工序,之前的莲叶羹又那么精巧。真正要排大宴,该是何等的富丽奢侈!茄鲞真正是以小见大。

王熙凤“十指不沾阳春水”,绝不会烹饪。她对茄鲞的做法如数家珍,证明背过菜谱。如果今天在座的不是刘姥姥,而是换成南安太妃。王熙凤如此一套说辞,会让人感受到贾家媳妇“精于烹饪”、熟练家务的好家风。

所以,《红楼梦》要多体会一下文字背后的故事。除了表层意思,深层次的理解也是妙趣横生。

酒宴上还有一件小事体现出贾家的规矩。酒到尾声,王夫人执酒壶站起,要为大家斟酒。这是外人面前应该有的礼仪。但除了贾母,其他人就受不起了。

王夫人一下地,大家跟着都站了起来,这是规矩。长辈可以给倒酒,晚辈必须站起来等着,也要回礼才能领受。

薛姨妈是王夫人的妹妹,哪怕她可以和贾母对坐,此时也要站起来,不能僭越了长姐。这也是礼。

其实王夫人的酒注定倒不下去,贾母吩咐王熙凤代劳,也是礼。又吩咐大家都干了,是对王夫人的尊敬。

一场酒宴,有娱乐,有美食,有礼仪,夹杂着作者的隐喻伏笔,让读书人津津有味越嚼越香。

刘姥姥吃喝差不多了,酒宴也就结束了。自由活动时间又有“小餐”端上来“垫补”加餐。贾家正规两餐以外,避免主人挨饿,定时有加小餐,也证明刚才的酒宴不以吃为主,更没有主食。

小餐都是点心,甜、咸都有,却一点不省功夫。“这盒内一样是藕粉桂糖糕,一样是松穰鹅油卷;那盒内一样是一寸来大的小饺儿,贾母因问什么馅儿,婆子们忙回是螃蟹的。那一样是奶油炸的各色小面果,也不喜欢。”刘姥姥则拿起一个牡丹花式样的面果子说不舍得吃,可见还有其他式样。

贾家是真正将饮食做成艺术品,固然形式大于实际,也是家族底蕴的象征,贵族生活精致到方方面面。

所以,只看贾府的规矩、礼仪和生活方式,从美食的讲究就能以点带面,不需要再深入介绍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