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化州橘红的功效与作用旅游 伟大历程 辉煌成就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
伟大历程 辉煌成就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
2022-05-31

70年栉风沐雨,70年砥砺前行!

“回眸伟大历程,更需要艰苦奋斗!”“在党的坚强领导下,生活越来越红火,国家越来越强大,照亮伟大复兴路!”……“伟大历程 辉煌成就——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9月23日在北京展览馆开幕以来,不断迎来参观高潮。

成就展分为序厅、屹立东方、改革开放、走向复兴、人间正道5个部分,全面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深刻展示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给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回信,发现秦始皇兵马俑,第一届中国艺术节举办,全国博物馆和纪念馆全面实行免费开放,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建设全面加速……在成就展跨越70年的时光隧道中,文化和旅游以独特的呈现方式,串联起70年来文化和旅游领域不断奋进的发展历程,彰显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得到满足。广大观众在谈观感、说认识、话成就中道出满满获得感、幸福感,热情点赞壮丽70年,深情表达奋进新时代的共同心声。

观众反响

“座谈会为文艺繁荣发展指明方向”

看到此次展览中“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板块,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孙佳山陷入思考,他说:“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文艺繁荣发展指明了方向,创造性地回答了一系列带有根本性、方向性的重大问题,并专门谈到了网络文艺的问题。”我国数字文化产业在2014年之后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更好地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其良好发展态势为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总书记的回信鼓舞人心”

2017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给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回信感动着每一个草原儿女,全国文艺工作者也备受鼓舞。中国国家京剧院编剧池浚在展览现场激动地说:“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鼓舞人心,是乌兰牧骑事业发展的指路明灯,让我们文艺工作者十分振奋,更加明晰事业的目标、明确肩负的使命。”在他看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创作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文艺作品的不二法门,艺术创作从前期筹备到舞台呈现的全过程,无不遵循这一原则。“尤其是创作反映新时代精神的现实题材作品,更需要深入基层,实地采风,从现实生活中获取创作资源,从基层获取艺术滋养。”他说。

“从经典文艺作品中获益”

大学教师吴先生看到展览中电影《地雷战》《地道战》的资料照片感到很亲切。“有这些电影的时候我才六七岁,那个时候家里没有电视机,我们是搬着小长凳在操场上看的,这些片子看过不下10遍。”他说。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是交响乐民族化的产物,1959年首演就获得巨大成功。《梁祝》凝聚了作曲家和独奏演员的智慧,是一部尽善尽美的作品。”中国交响乐团首席助理、小提琴演奏家刘志勇说,这部作品在当时成为中西艺术融合的标杆,打开了无限创作空间,各个艺术门类由此迎来创作高峰期。“与外国乐曲不同,《梁祝》里的爱情抗争、大喜大悲需要演奏者有更大张力,我从中学到了很多演奏中国乐曲的方式。”刘志勇说。

“歌曲《东方红》我们都听过,耳熟能详。”观众齐女士说,她和爱人带着“90后”的儿子一起来看展览,希望此次参观能让孩子进一步了解过去,从经典文艺作品中获益。

“希望中国艺术节越办越好”

王先生生于1987年,这次参观展览,他特别关注这一年国家发生的大事。“我特别兴奋,第一届中国艺术节举办于1987年,来自全国各地的3000多名文艺工作者表演了精彩的文艺节目,那一个个明朗大方、花团锦簇的艺术画面,洋溢着喜庆欢乐和生机勃勃。”他感慨地说,“时光飞逝,今年在上海举办了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群星璀璨,异彩纷呈。希望中国艺术节越办越好,我们能享受更多优秀文艺成果。”

“走近文化遗产,感受中华文化”

北京邮电大学电子商务专业大一学生赵家轩对展览中“二十四节气”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很有感触,他说:“‘二十四节气’是顺应大自然规律的,蕴含着祖先的智慧。希望大学课堂可以增加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授课,让大家从身边做起,学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我去过一次西安参观兵马俑,当时感觉挺震撼。”观众张先生说,当初参观时,正在开展文物修复拼接工作的工作人员告诉他,之前的修复工作靠人工比对拼接,好几万块碎片,花几个月都拼不成完整的俑,后来靠电脑扫描碎片信息后输入合成,工作效率提高了很多。“我觉得国家在各领域的科技水平发展很快,我对历史方面比较感兴趣,通过展览看到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发展历程。”张先生说。

前来参观的北京市石景山区的刘先生说,他对1986年三星堆考古重大发现的相关报道和全国关注的盛况记忆犹新。“我曾带家人专门去四川博物院参观相关展览,看着那些珍贵的出土文物,切身感受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他表示。

“‘二十四史’浸透特殊情感”

展厅内,一套恢宏厚重的“二十四史”吸引观众驻足观摩。“整理出版‘二十四史’,是新中国最大的古籍整理工程之一。”中华书局总编辑顾青说,“二十四史”浸透了一代代古籍研究者的特殊情感。1958年2月,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立,中华书局为该小组的办事机构。之后,点校整理以《史记》为首的“二十四史”工作迅速展开。《史记》点校本以金陵书局刊刻的3家注本为底本,顾颉刚等4位历史学家共同参与整理,于1959年9月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2006年,中华书局启动了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工程。众多历史学家经过8年奋战,于2013年8月完成点校本《史记》的修订,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其他史书也陆续投入修订,目前该工程已进展过半。

“公共文化服务越来越便捷”

85岁的观众吕牛顿退休前是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他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颁布很有感触。他说:“年轻时一直搞研究工作,非常忙,几乎没什么时间去享受文化生活。退休后,尤其是最近几年,北京的文化场馆越来越多,场地的条件和服务都挺不错,人气很高。比如,我常去的首都图书馆,现在借还书都是自助办理,非常方便。”

2008年1月起,在全国范围内,文物系统的博物馆全面向社会免费开放。此次展览对国内部分免费开放博物馆的门票进行了集中展示,特色鲜明、设计独特的门票吸引众多观众驻足观看。北京邮电大学大一新生李双感慨地说:“参观博物馆已经成为当代年轻人出游的动力之一。去博物馆参观不仅能了解文化历史知识,还能观看到许多高质量的展陈设计。”

“文化交流架起中国与世界沟通的桥梁”

杨茗婧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少数民族预科班的学生,她和同学一起来看展览,在看到目前已经建成40个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时,她高兴地说:“很多师哥师姐在海外从事文化交流相关工作,受到他们的感染,我也想从事与文化交流相关的工作,架起中国与世界沟通的桥梁,让中国更了解世界,也让世界更好地倾听中国故事。”

“文旅融合让生活更精彩”

40年前,邓小平亲临黄山,指出“旅游事业大有文章可做,要突出地搞,加快地搞”。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黄山旅游以及中国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展览现场,在河北金融系统工作的马明说:“上学时,语文课本里曾出现过描写黄山的文章,所以我一直想去黄山游玩,就在今年夏天,这个愿望实现了!”

改革开放40年来,出境旅游变得越来越容易。年近古稀之年的肖阿姨和老伴儿专程从黑龙江来北京参观展览。她说:“1999年,我和老伴儿首次出国。这20年,我们到过欧洲、非洲、南美洲,游历了30多个国家。”

江苏警官学院大二学生杨宇轩在看到三亚湾度假区凤凰岛的摄影作品时说:“风情万种的天涯海角,令人向往的三沙群岛……海南文化资源丰富且具有较强的独特性,希望有机会去海南深度体验黎族、苗族文化。”

“‘厕所革命’体现服务人性化”

厕所是文明的尺度,也是国家发展的注脚。回望新中国70年壮阔历程,厕所映射着国人卫生习惯的改变,影响着亿万群众的出行。来参观展览的北京外国语大学学生陈靖说:“虽然自己很喜欢旅行,但在旅行中往往会遇到公厕环境差的问题。如今,得益于‘厕所革命’,现在旅游景区的公厕越来越赞,干净整洁,还有母婴卫生间和给特殊人群提供方便的第三卫生间,处处细节体现出服务的人性化。”

(本版文字由本报记者屈菡、刘修兵、马霞、王学思、程佳、张婧、李月,实习记者李雨潇、王君竹采写,图片由本报记者卢旭、陈曦拍摄)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