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化州橘红的功效与作用国学红楼梦中国王熙凤与薛宝钗有交集吗?关系如何
红楼梦中国王熙凤与薛宝钗有交集吗?关系如何
2022-05-25

在红楼梦中多繁琐复杂的人物关系里,王熙凤和薛宝钗按照血缘关系那是相当亲近的。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若问何以知凤、黛关系亲密?且看第25回“魇魔法叔嫂逢五鬼,通灵玉蒙蔽遇双真”,王熙凤借着送茶之机,与林黛玉有过如此一番对话:

凤姐道:“前儿我打发人送了两瓶茶叶去,你往哪去了?”黛玉笑道:“可是我倒忘了。多谢,多谢。”......凤姐道:“你真爱吃,我那里还有呢。”林黛玉道:“果真的,我就打发人取去了。”凤姐道:“不用取去,我叫人送来就是了。明日还有一件事求你,一同打发人送来。”黛玉听了,笑道:“你们听听,这是吃了他一点子茶叶,就来使唤我来了。”——第25回

此番对话,足可见凤、黛日常交往之密切,彼此关系之熟络。

再有第22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谜贾政悲谶语”,期间因一个小旦长得像林黛玉,被史湘云直言说出,由此引发了黛玉、湘云、宝玉三人之间的矛盾,历来读者皆着眼于此三人之风波,却忽略了一个细节——最早提出“戏子像林黛玉”玩笑之人,恰是阿凤:

至晚席散时,贾母深爱那作小旦的与一个作小丑的,因命人带进来。细看时,亦发可怜见,因问年纪。那小旦才十一岁,小丑才九岁。大家叹息一回。贾母令人另拿些肉果与他两个,又另外赏钱两串。凤姐笑道:“这个孩子扮上,活像一个人,你们再看不出来。”——第22回

凤姐随口一个玩笑,却引发了其后宝、黛、湘三人之间的矛盾风波。而王熙凤之所以敢当着贾母等众人的面,公开开这种调侃类的玩笑,恰是因为自己和黛玉关系甚好,无须避讳。

《红楼梦》中此类细节不胜枚举,凤、黛关系颇有“闺蜜情”之感。反观王熙凤和薛宝钗的关系,则显得有些僵硬,不够熟络自然。

王熙凤、薛宝钗是姑舅表姊妹,细细论来,两人身上都流着金陵四大家族之王家的血,有了这层血缘关系,两人关系应该更加亲近才对,可事实却并非如此。

纵观《红楼梦》全书,几乎没有针对凤、钗两人的单独对话,即便是在公众场合,也鲜有两人的对谈,唯一令读者有点记忆的恐怕就是第35回“白玉钏亲尝莲叶羹,黄金莺巧结梅花络”。

彼时贾宝玉遭贾政笞挞,薛姨妈母女前来探望,恰好撞见贾母、王熙凤也在,期间贾宝玉要喝汤,王熙凤便张罗多做些,大家一起喝,贾母趁机调侃王熙凤拿官中的钱做人情,宝钗见状,很难得说了一句玩笑之语:

贾母听了,笑道:“猴儿,把你乖的!拿着官中的钱,你做人!”说的大家都笑了。凤姐也忙笑道:“这不相干!这个小东道我还孝敬得起。”回头便吩咐妇人说:“给厨房里只管好生添补着做了,在我的账上来领银子。”妇人答应着去了。宝钗一旁笑道:“我来了这么几年,留神看起来,凤丫头凭她怎么巧,巧不过老太太去。”——第35回

宝钗这话,很明显是在调节现场气氛,她称王熙凤为“凤丫头”,又夸赞老太太思路清晰,做事精明,实则有跟王熙凤打配合的期待。

在宝钗的预想中,自己说完这句玩笑话,王熙凤就该紧跟着后面嬉笑:“我哪里比得上老太太”,进而由这个话题再出经典笑谈,掀起现场气氛的高潮才对。

可宝钗没有预料到的是,她说完这句玩笑后,王熙凤没有接她的梗,反倒是贾母主动替宝钗解围,称“我现在老了,哪里还巧什么”,若是贾母也不发一言,那宝钗真真要尬死在原地了。

关于王熙凤、薛宝钗关系不亲密的原因,之前有很多论者进行了分析,包括笔者昔日之文,也曾论述过这个问题,并得出一个结论:

王熙凤之所以不喜宝钗,是因为宝钗是宝二奶奶的竞争人选。如果林黛玉嫁给贾宝玉,成为荣国府的宝二奶奶,由于黛玉身体孱弱,贾母未必会让她管家,那么管家权便能继续由凤姐来掌握;

可若是宝钗嫁给贾宝玉,那么王熙凤的管家权就必然要被收回,包括87版《红楼梦》电视剧,也是这样安排凤姐的失势——宝钗接管了她的权力。

但笔者如今再审视这个观点,则觉得这个分析不够客观、准确,充满浓浓的主观猜测意味。

在封建时代,儿女婚姻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无论贾宝玉迎娶的是林黛玉,还是薛宝钗,都是贾母、贾政、王夫人、薛姨妈等长辈来做主,薛宝钗自己是没有选择权的——王熙凤如果真的因为“夺权”,便忌惮薛宝钗,进而不喜薛宝钗,这个思维逻辑是完全不通的。

王熙凤如果真的想要阻碍“金玉良缘”的促成,她的对手不是薛宝钗,而是贾母、王夫人等人,这些人是王熙凤能对抗的吗?

更关键的是,《红楼梦》前80回已经隐隐约约透露出王熙凤对未来前途的自知心理,比如第61回“投鼠忌器宝玉瞒赃,判冤决狱平儿行权”,平儿就曾规劝王熙凤别操太多心,别得罪太多人,因为将来自己终归不是荣国府二房的人:

平儿道:“何苦来操这心!得放手时须放手。什么大不了的事,乐得不施恩呢?依我说,纵在这屋里操上一百分的心,终究咱们是那边屋里去的。没的结些小人仇恨,使人含怨。况且自己又三灾八难的,好容易怀了一个哥儿,到了六七个月还掉了,焉知不是素日操劳太过、气恼伤着的?”一席话,说的凤姐儿倒笑了,说道:“凭你这小蹄子发放去罢,我才精爽些了,没的淘气。”——第61回

连平儿都看得一清二楚的事,王熙凤怎么可能看不出来——自己是大房那边的人,二房的管家权怎么可能长远放在自己手里?

故而,笔者窃以为,王熙凤、薛宝钗的关系不亲近,并非是因为所谓的“管家权归属问题”,仅仅是因为凤、钗从根儿上就不是同一类人。

笔者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第22回“宝钗借扇机带双敲,龄官划蔷痴及局外”,因贾宝玉言语不当,将薛宝钗比作杨贵妃,宝钗心中不喜,林黛玉见之幸灾乐祸,便故意出言调侃宝钗,询问宝钗刚才所听何戏,于是惹出一番“机带双敲”的经典情节:

宝钗因见林黛玉面上有得意之态,一定是听了宝玉方才奚落之言,遂了她的心愿。忽又见问她这话,便笑道:“我看的是李逵骂了宋江,后来又陪不是。”宝玉便笑道:“姐姐通今博古,色色都知道,怎么连这一出戏的名字也不知道,就说了这么一串子,这叫《负荆请罪》。”宝钗笑道:“原来这叫作《负荆请罪》!你们通今博古,才知道负荆请罪,我不知道什么是负荆请罪。”一句话还未说完,宝玉、林黛玉二人心里有病,听了这话,早把脸羞红了。——第30回

薛宝钗是个文化人,所以不管是她的玩笑,还是调侃,或是讥讽,都透露出浓浓的文化氛围,无怪乎曹公赞其为“山中高士晶莹雪”。

前番贾宝玉、林黛玉曾彼此大吵一架,闹得阖府皆知,贾母亦又哭又气又怨,称“偏生遇见了这么两个不省事的小冤家”,其后宝、黛两人放下心中隔阂后,彼此道歉,重归于好,薛宝钗此处的讥讽,正是借“李逵骂宋江,又向宋江道歉”来暗喻贾宝玉、林黛玉的前事。

宝钗的这种讥讽很经典,笔者细细品味,甚至笑出声来:《水浒传》中,李逵骂了宋江后,又憨憨愣愣地一口一句“哥哥,不要生俺铁牛的气”,却用来比拟贾宝玉向林黛玉道歉,这种隐喻很有高级黑的幽默感,只有宝钗这样的文化人才能开出这种玩笑。

很有意思的是,彼时王熙凤就在旁边,可是她听不懂薛宝钗的话是什么意思,她不懂为何“李逵向宋江道歉”,也不知道“负荆请罪”和道歉有什么必要联系,更不知道这两个比喻跟宝玉、黛玉有什么关系,凤姐只能通过具体情境,看出个大概意思:

凤姐于这些上虽不通达,但只看他三人形景,便知其意。便也笑着问人道:“你们大暑天,谁还吃生姜呢?”众人不解其意,便说道:“没有吃生姜。”凤姐故意用手摸着腮,诧异道:“既没人吃生姜,怎么这么辣辣的?”宝玉、黛玉二人听见这话,越发不好过了。——第30回

王熙凤、薛宝钗两人的玩笑,本质上殊途同归,都是在调侃宝玉、黛玉两人,但风格却呈现很大的差别。

要听懂宝钗的讥讽,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比如你要听过《水浒传》的戏文,也要懂廉颇、蔺相如之“负荆请罪”的典故,更要将宝黛之事与其联系起来,方能体会到其中的高级黑意味。

而王熙凤的笑话往往通俗、直接、简单,跟具体的情境具有强关联,在场的众人基本上都能看出她所要表达的意思。

薛宝钗、王熙凤之间隔着“文化”的鸿沟,这是两人无法逾越的一道墙,这种代沟导致两人聊不到一块去,硬要将两人凑在一起,剩下的只能是尴尬。

这种差异也体现在管家的思路上,第56回“时宝钗小惠全大体”,薛宝钗在管理大观园的过程中,秉承的思路原则是:学问中便是正事,此刻于小事上用“学问”一提,那小事越发作高一层了。不拿“学问”提着,便都流入世俗去了。

宝钗管理大观园,每做一件事都要总结其中的经验和规律,用学问来解释现象,譬如分配大观园承包权,薛宝钗总结得出:幸于始者怠于终,缮其辞者嗜其利;分析大观园内可生产之物时,宝钗又举朱熹的《不自弃文》,认为天下没有不可用之物,既可用,便值钱......

如果换成王熙凤,恐怕没这么多总结,上去就是一个“干”字,如果宝钗向凤姐解释上文那些经典、名句,凤姐哪里有耐心听?况且也听不进去。

故而,钗、凤的关系一般,最直接的原因是两人性情不一,差别太大,压根不是一类人,强行凑在一起聊天,亦是两眼相对,宝钗不会自降学问,凤姐也不会为了能和宝钗站在一个高度交流,专门学习经典文化,这两个人最好的相处方式就是保持普通亲戚的状态,对彼此都是幸事。